这项改革如何把“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金属雕花板
中国6亿农民中,近一半人的身份是农民工。他们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劳动力。他们大多流动性高、受教育程度低、靠蛮力挣钱。
在这其中,有约20%进入了建筑行业,相当于北京常住人口的三倍。
他们背井离乡,流转在城市的各个工地,把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光奉献给城市。
然而,城市对他们而言,往往是留不住的地方。对城市而言,他们永远都是“农民工”。
相比农民工而言,产业工人的处境则相对较好,他们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并且相比农民工的流动辗转,产业工相对固定,有稳定的收入,可以靠技术获取更可观的劳动报酬。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
在广西建工五建设计研究院院长黄展业看来,目前在地产行业推广的装配式建筑,可以让更多“农民工”变成“产业工”。这也是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
中新社发 翰墨 摄
活得更有尊严
发展装配式建筑,如何把“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
装配式建筑简单来说就像“搭积木”,盖房子所需的大部分配件,在工厂生产后运抵工地进行组装。与原来土建工程的脏、乱、差相比,装配式建筑更加干净、整洁。而且,从人员结构上也有极大改变。
广西建工五建提供了一组数据:
以单层1000平方米的住宅项目为例,装配式建筑施工,工地人数可以减少一半的数量。其中,负责浇筑、下料的工人数量大大减少,负责吊装和安装的人员数量明显增加。
当然,这并不是说,装配式建筑不需要浇筑和下料的工人,而是他们转移了工作地点。
原来,建筑工人大多跟着项目走,流动性大且技术含量低。在装配式建筑生产环境中,他们可以在固定的生产基地,生产产品并投入市场。
工厂化生产,农民工流动性高的第一个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中新社发 李成 摄
第二个问题,产业工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
装配式建筑构件要求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工人不仅要招进来,还要培养掌握一定的技术本领。
以柳州装配式建筑现代化产业园为例,他们计划建设一所装配式建筑学校,提高此类建筑工人的技能水平。
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建筑工人可以从完全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接受教育已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受教育也成为农民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个根本因素。
因此,在现代化工厂,相对稳定的工作、薪水,一定的技术能力,使农民工留在城市成为可能。
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既是在主动求变,适应时代需求,也是在倒逼农民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随着这一建筑建造方式的普及,未来更多的农民工将转变为产业工。
广西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韦融军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柳州计划到2018年、2020年、2025年,装配式建筑达到8%、20%、30%以上。
“按照三步走计划,2016年是政策筹备制定阶段,2017年和2018年是项目试点阶段,2019年是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阶段。”韦融军说。
当前,对装配式建筑来说,其一是通过试点和示范,让老百姓能够接受这种建筑形式;其二是通过推广后的规模化生产,降低装配式建筑生产工艺的成本。
让百姓住有所居,也让建造房子的人活得更有尊严。
政策先行
风起于青萍之末。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可以从正在兴起的装配式建筑中窥见一斑。
中新社发 李建平 摄
2016年,国务院6号文件和8号文件强调,要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
同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市场。7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颁布。
此后,住建部印发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
确定了2020年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
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
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
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
通俗一点来说,五年后,在重点城市,每5个人当中,就会有1个人住进装配式建筑。
猜你喜欢